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

【工商時報2009-09-25】上海觀察-金融圈的特殊人脈學

上海觀察-金融圈的特殊人脈學
2009-09-25
工商時報
【黃怡錦】
 上海金融業勢力崛起,金融從業人員的薪水福利也跟著水漲船高,然而,若想進入上海金融圈,光是擁有一身好本領或許不夠,熟諳「拍腦袋」哲學,肯定需要。

 什麼叫拍腦袋?在過去只有拍胸脯保證及拍屁股保證的副詞中,拍腦袋是一種無形的感覺,意味著只有同路人,才能任意被拍拍腦袋。

 一位目前任職於上海大陸券商的台籍經理人形容,大陸金融業在過去幾年的成長之後,造就出相當多本地金融人才,除了國內知名學府、也包括為數不少的海歸派;然而,任職於大陸金融業,每個月薪水或許只有幾千元人民幣,但是,由於金融業獲利普遍不錯,每年年終拿到的獎金非常高,待遇不會比外資金融圈差。

 不過,在講求人脈關係的中國文化之下,即使是海外工作經驗、閱歷豐富的外資金融人,要想擠進中國金融圈,必須要有門路,除了「識人比識字重要」,可以被「拍腦袋」,也就是如果有熟人在人前對你拍拍腦袋般地保證,你就可以獲得更快的晉用,有了保證函。

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相較於台灣的金控集團,過去喜歡重金禮聘外資金融專業經理人、偏愛雇用外商背景金融人才的作法,中國金融圈更加重視中國金融人才的血統純正化。

 中國金融業一直在尋求國際化,但在金融人才的需求上,中國卻不堅持任用外國人。且由於中國對金融業的開放仍相對有限,外資銀行也了解這點,因此有別於外資銀行在全球各地區、市場多數會派任外籍經理人位居要職,在中國,外資銀行的管理高層,幾乎清一色都「本土化」了。

 上海金融圈人士分析,中國金融圈人際網絡,一般分成學校、工作與社會3種系統,要進入中國金融圈,一一拜訪、一個一個人慢慢認識,在開拓業務、開展關係上肯定行不通;事實上,就算是透過獵人頭公司,也還是得等。但是,如果由中國金融圈的人「拍拍腦袋」引介,相對上,則會管用許多。

 大陸金融改革,政策執行力運用在控制信貸投放、資本市場過熱的效率上,沒有人會質疑,但對於「拍腦袋」文化的管束,怕是千軍萬馬的大官再怎麼幾聲令下,都沒輒。「拍腦袋」式的用人決策,對於中國金融業或許也是另一種潛藏風險。

沒有留言: